三代同鄰「一碗湯不會冷掉」的距離
July 27, 2008對門太近了 隔層樓最好 六樓住女兒 管功課 八樓「阿嬤食堂」 九樓住兒子 供咖啡 記者金武鳳 才藝班老師周餘淑和老母親、弟弟三家人,同住一棟大樓的六、八、九三個樓層。這樣相隔兩、三層樓的距離,他們滿意極了。 吃飯時,大夥兒上媽媽家的「大食堂」搭伙;孩子做功課,全在周餘淑家由她督導,弟弟家是大家的聯誼廳。周餘淑戲稱這是「公社型」生活,資源共享,且保持有禮貌的私密距離。 周家本住嘉義,周餘淑和弟弟周餘鴻大學畢業後,先後到台中市謀生並成家。十年前,周餘淑先住進南區某大樓的八樓。九樓住戶要移民賣屋,她鼓勵弟弟接手,住得近有照應。周媽媽常由嘉義來台中探親,在兒女慫恿下,也移居台中。 不過,周媽媽很有個性,不想插手兒女家中生活。周家姊弟合資為媽媽在同棟大樓買戶小公寓。周餘淑說,最初,媽媽的房子是在八樓和她對門,一年多來,媽媽有事、沒事,就會過門「突擊檢查」,甚至盯著對門,查看她家大小生活作息,壓力很大。 周餘淑說,「對門的距離還是太近了」。所以當六樓有人要搬家,她就以「換大房子為由」,搬到樓下去,和媽媽保持兩層樓距離。 周餘淑說,這種「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相處之道,讓家人有「距離上的美感」,關係更融洽。她舉例說,以前對門住,大門像隔間,媽媽上門叮嚀東、叮嚀西,還常和孩子搶電視看,「媽媽很時髦,愛看撞球及摔角」,一有轉播,就霸著看視,不管孩子哀求要看卡通,彼此難免有摩擦。 這種緊張關係,在拉開一點點距離後,彼此有迴旋空間。 多年來,周媽媽是兒孫心中的「守護者」,孩子忘了帶鑰匙出門,有阿嬤家當中繼站,上班的大人不用手忙腳亂。而且,「阿嬤食堂」終年無休,姊弟兩家人,加上哥哥、妹妹寄居台中的孩子,總共十四人,再晚回家都有熱騰騰的飯菜吃。 開才藝班的周餘淑自然負責各家小孩的功課。她家有個大書房,晚飯後,兄弟姊妹的孩子全集中做功課,不准賴皮。孩子多了用功的同伴,感情特別好。 弟弟周餘鴻擅長泡茶、喝咖啡,休閒就上他家去。 家人住得近的好處是,手足天倫得以延續,不因為離鄉就業中斷,附加好處是節省開銷。周餘鴻說,原本「三家三個灶,如今只需開一灶」,水電、瓦斯和伙食費當然省多了。 【2006-06-05/聯合報/A10版/話題】 -------------------------------------------------------------------------------- 三代同鄰 「一碗湯不會冷掉」的距離 老顧小省下保母費 第二代專心拚經濟 照應父母又不彼此干擾 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地方新聞中心記者╱專題報導 「要和父母住多近?」這是許多新人決定踏入禮堂前,要問的重要問題,早已取代「要不要和公婆住?」的傳統考量。為兼顧奉養高堂和幼兒托育,愈來愈多人選擇和父母「比鄰而居」,住同一社區、同一大樓、同一街上,維持「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親密,照顧得到又不互相干擾。「三代同堂」式的折衷家庭,遂派生出「三代同鄰」的新型態。 在高職教書的黃正雄,住的地方和父母家不超過五百公尺,每天帶著老婆和三名孩子回老媽家吃晚飯,為的就是讓老爸天天都可以看到孫子,「如果臨時有事無法回老媽家,還得事先請假呢。」 台東縣政府農業局畜產課長吳子和與父母隔街居住,他的房子是婚前,爸媽為他買的。他和太太及孩子幾乎天天到阿公、阿嬤家報到。他說,父母身體不舒服,他馬上可以察覺;父母也真能含飴弄孫,又不會被小孩吵。 不同住免得看不慣 「老一輩與年輕一代的觀念畢竟不同,不住在一起,可以避免『看不慣』,給彼此一個空間。」吳子和說。 六十五歲老人獨居或是老人只和配偶居住的比率正逐年上升當中,據統計,一九七六年全台只有一萬一千戶是老人戶,到了去年增加為九十萬戶。 數字顯示的是,許多老人不再和子女「同戶」;數字沒顯示的是,在獨居之外,許多子女選擇隔著各自的兩扇大門、獨立門戶的方式,和父母比鄰而居,照養老人家。這是獨立時代,但人們對「療癒系」家庭的需要不曾稍減。 「祖孫三代住得近,彼此有個照應,可節省保母費,讓第二代專心拚經濟。」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彭懷真說,還有父母更「周到」,子女買新屋時,乾脆長輩付頭期款,但求住得近,「不須晨昏定省,只要眼見為憑。」 隔扇門婆婆不好插手 彭懷真說,祖孫三代不住在一個屋簷下,住在樓上樓下、同個社區,解決了婆媳間結構性心結。住在彼此獨立的相鄰空間,婆媳兩代各擁一家,沒有第二個女人的陰影;「跨越一扇門後,婆婆總不好意思插手,學會尊重子女的空間」。 從父母角度看,社會福利保障不周,對晚年照顧問題不安,是促成三代同住的主要原因。對子女來說,雙薪家庭的家事、育兒需要有人幫助,加上住宅取得困難、節省家計開支,傳統三代同堂的經濟誘因,在現代並未遜色。互利互惠是同住推力,然而在一個屋簷下同財共居,代間差異更易凸顯,親情反倒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少蔥少鹽就到隔壁拿 八十歲的劉趙金桃和二兒子劉長青住在一起,大兒子與三女兒就住在隔壁,當左右鄰居,四女兒離她住處不到廿公尺。五戶人家各自開伙,卻合訂一份報紙。劉家人說,這樣除了互相照應,還節省開支,那家缺了蔥、鹽等日用品,就到隔壁拿。 教職退休的七十二歲何老師,每天練瑜伽、游泳,忙得很,她不准兒子結婚後住在家裡,但也要求兒子不能離她太遠。「媽媽會越來越老,總要有人關心吧。」她要兒子在附近買房子,「有空的時候幫你們一點小忙可以,可別指望我當台傭!」 老人福利聯盟秘書長吳玉琴指出,對於老人居住安排,學界近年頗為推薦老人家與子女「隔鄰而居」的模式,住同一棟的不同樓層,或者是同一個社區裡,日本老人福利學者就提出:父母與子女住多近?最好是「一碗湯不會冷掉」的距離。 保持距離三代更和樂 各自獨立門戶,也可保有各自隱私及生活方式,現代年輕人需要較多隱私空間,年輕一代可以避開長輩掌控教育、生活等可能的衝突,「保持距離」的安全關係,有助於三代同堂相處時的和樂氣氛。 某種程度上,地理位置也標示著心理位置,在疏離與靠近的兩難選擇中,三代同鄰似乎是新家庭觀的均衡點。 【2006-06-05/聯合報/A10版/話題】 -------------------------------------------------------------------------------- 捷運夫妻 3天住娘家 4天宿婆家 兩家剛好在捷運兩端 四老輪流帶小孩 很公平 記者梁玉芳 雜誌主編陳思容和先生結婚後,不曾有過「自己的家」,因為兩人每周三天住娘家、四天住婆家,兼顧了兩邊的老人家,兩人都可以保留童年以來的「自己的房間」;有了小孩之後,一家三口仍然兩邊逐水草而居,每天陪老人家吃飯。 許多人對「成家」的定義,就是買個新房、討個老婆,重新「起家」。但對陳思容和不想名字曝光的丈夫「老王」來說,結婚是結合兩家,變成橫跨台北捷運木柵線兩頭的「大家庭」,兩人娘家住住、婆家住住,省了背房貸,小孩同時由外婆和祖母養大。 「婆家娘家兩頭住」的方式是陳思容四年前結婚前提議的。學土木的老王說,結婚對女人的意義和男人是大不相同的,傳統上,女人是「嫁」到一個新環境,多少是「外來者」,要重新適應;現在兩人輪流住到對方的原生家庭,各自都有熟悉和生分,「很公平」。 兩邊的家長都要照顧,傳統是媳婦得搬進夫家照顧公婆,但陳思容想,娘家父母也要照顧,加上她和丈夫都不想被房貸綁住,所以兩邊輪流住成了答案。既然要照顧雙方父母,所以「買房子幹嘛?」 其實說是照顧父母,其實四年下來,是爸媽要照顧的人,由一個變成三個。 婆家娘家恰在捷運木柵線的兩頭,串起一個流動的、變換組合的新折衷家庭。「今晚去哪住?」陳思容夫婦戲稱,看哪邊的晚飯菜色佳,就往哪裡去;其實,是看阿公阿嬤的行事曆,老人家的社交活動也是挺多的。 有了小孩之後,陳思容不放心交給保母帶,反正婆家、娘家都能幫忙,輪流帶小孩,也不會讓老人家太累。 陳思容說,她和丈夫都不是很在意既定想法的人,也勇於溝通,婆婆也開明,「我是很幸運」,大家同意這樣是最適合的成家方式;或許孩子大了,會考慮買大些的房子,但目前這樣的流動家庭,就是現下最適合的形式了。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三代同堂行不行???
三代同堂行不行?我的答案是:不行!個人主觀認為:保有距離才會有美感~~也才能把婆媳問題最小化~~自己的老公/婆婆的兒子也不用夾在兩個女人間做夾心餅乾~~~兩個出自不同家庭背景&生活習慣的人要相互結合生活在一起,難免有許多必須適應彼此習慣,忍受相異之處的地方~~~大部分會結合的兩個人年紀通常不會相差太大(十歲內),或在個性上多少有相同之處,僅管生活習慣、家庭背景不同,但因兩個人有其相似處、可溝通,只要彼此談妥如何約定成俗,也就ok~~~如果摻進長輩成份,甚至婚後住得房子不是自己名下,幾乎高達80%的長輩會希望晚輩們能照他們的意思打點一切生活習慣,舉凡鞋子怎麼擺、地板多久掃一次...等,偏偏年輕一輩的想法/生活不似長輩們嚴謹,經常就會有種種不合/磨擦產生......婆媳問題自古就是一件複雜難解的高深學問,遇到想法開明、好相處、待媳婦如自己親生女兒般疼愛的婆婆算是幸運~~不過,這種開明、善體人意的婆婆畢竟在這個世代下還是少數...同住一個屋簷下,父母與子女間三不五時就會因意見不合而爭吵,更何況不是親如父母/子女的關係呢~~人與人之間是很難不起爭執的,尤其世代不同,觀念、想法不同又特別容易有互看雙方不順眼之處~~~如何避免衝突或使衝突機會最小化,有的人會逆來順受,婆婆說什麼是什麼,當個乖巧的媳婦,也比較不會給自己老公添麻煩;也有的人是表面和順,私底下關起房門不斷跟自己的枕邊人抱怨婆婆如何不是,我覺得這樣只會把夫妻關係搞得惡劣~~畢竟沒有人喜歡一直聽他人抱怨這個抱怨那個...更有人是把不愉快表現在臉色上或直接開砲與婆婆正面衝突,惡性循環下就是相看兩相懨......根據我個人經驗,有距離的關係才是最好!我與哥哥在家的感情並不特別深厚,甚至因為曾經大打出手二次(高中)對他是非常的討厭,但至從他遠赴高雄唸書,久久才回來一次,雖然他白爛的行徑不變,卻變得能忍受得多,爭執也少了,比較能夠相處...讀二專時,我搬出家裡住宿舍開始在外生活,平均二星期回家一次...因為有距離,回家也僅僅是假日一天半左右,同時母親因學佛關係經常有活動不在家,這些種種因素加起來大大減少我與她不合,發展衝突的機會~~~保有一定的距離會為彼此關係帶來美感,當看得不是很清楚時,常會產生一種矇矓美,即使有不完美的地方也因為看得不真切,讓不完美也能夠被包容、被接受~~~所以我主張為減少家庭內的紛爭,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關係保持距離~~~孝順不見得要住在一起,真要照顧、陪伴,有經濟能力的話就儘量找如:樓上樓下、對門、隔壁、隔街、隔巷走路不超過十分鐘的路程~~每天或每個假日抽出一點時間給予關心與慰問,讓雙方都能保有自己的空間與習慣也不致於冷落了長輩~~串門子的時間不會太長,就算被叨唸個幾句,相信忍耐度會變得很大,兩造都能相處愉快、相安無事~~~至於若是老人家年紀比較大身體有慢性病需人照料起居,甚至是他們的另一半已先過逝守寡/鰥居者...最高指導原則仍然分開住!前者情況有能力的話就請一個看護吧~~畢竟現在多半是雙薪家庭,就算住在一起,當夫妻兩人都出去上班時只會剩長輩獨身在家,這樣住一起的效用其實是有折扣的~~上班期間若是長輩在家發生什麼意外,依然無人知曉...下班之後或休假期間再花更多的心力去照顧他們,同時也可以讓看護休息(24小時看護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或是選擇送去養護中心給專門的人照顧,一樣在下班後及休假時間前往陪伴看顧也是一個辦法~~~至於後者守寡/鰥居且身體狀況還不錯,能照料自己生活也不一定非要與子女同住,或是送去安養院(還是叫養老院?)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案~~只是在中國人傳統觀念上好像把父母丟到安養院好像就很不孝,可我不這麼想,安養院只要慎選環境(軟硬體良好,至少我參觀過淡水有間還不錯),假日時間也多抽時間前去陪伴,依然可以盡到孝心~~~老人家晚年的重心不見得非得在兒女身上,這時兒女成家立業、養兒育女擁有自己的家庭與生活了,老人家即使退休沒工作也是可以培養自己的興趣或結交更多的朋友,安養院那會擁有許多同好甚至是認識新朋友的機會,充實的安享晚年,未嚐不是一個選擇~~~三代同堂的問題何其多,相處得好值得恭喜,若是大小事紛爭不斷,意見相歧無法溝通,衍生出來的問題不單單是婆媳間的不合,嚴重還會引起自己與丈夫之間的感情和睦...甚至為此離婚都不是不可能的事(尤其是老公又不挺自己時)~~~老話一句,最高指導原則:只要有別的方案可替代,除非必要,儘量分開住!三代同堂行不行?至少就我而言~~~不行!!!
三代同堂健走比賽 9/27親情開跑
資料來源: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府為促進三代共處互動,舉辦三代同堂健走活動,以凸顯「親情不是負擔,而是力量的加乘」的正面孝親文化,引導民眾對「孝順」的認知,並培養正當休閒活動。訂於本(97)年9月27日(星期六)上午7時50分在澎湖縣政府廣場舉辦澎湖縣「孝順年」弘揚孝道系列活動-三代同堂健走比賽,凡已報名的民眾記得來參加,也竭誠歡迎民眾到現場來參觀。 一、活動地點:澎湖縣政府廣場 二、報到時間:97年9月27日(星期六)上午6時30分至上午7 時30分截止。 三、活動路線:由澎湖縣府廣場出發→民族路→介壽路→順承門→中山路→中正路→縣府廣場(終點)。 四、活動注意事項: (一)本活動當日不受理現場報名。 (二)活動當天如遇天候不佳或人為不可抗拒等之因素,主辦單位將以安全為考量決定是否延期,並另行公布活動日期。 (三)參加人員須保證身體健康,請慎重考量自我健康狀況,如有心臟病、血管方面病歷者,請勿參加,否則,後果自行負責。 (四)比賽當日沿途路段實施交通管制,參加之各組選手不得有車輛(含腳踏車)陪同。 (五)比賽途中縣府設有三個加油小站,每組需沿途前往各加油小站蓋滿通關戳章(或識別物),以健走完成全程,再返回縣府廣場(終點)。 (六)各參賽人員需於當日比賽開始前20分鐘完成報到手續,並領取號碼布等物品。
澎湖縣府為促進三代共處互動,舉辦三代同堂健走活動,以凸顯「親情不是負擔,而是力量的加乘」的正面孝親文化,引導民眾對「孝順」的認知,並培養正當休閒活動。訂於本(97)年9月27日(星期六)上午7時50分在澎湖縣政府廣場舉辦澎湖縣「孝順年」弘揚孝道系列活動-三代同堂健走比賽,凡已報名的民眾記得來參加,也竭誠歡迎民眾到現場來參觀。 一、活動地點:澎湖縣政府廣場 二、報到時間:97年9月27日(星期六)上午6時30分至上午7 時30分截止。 三、活動路線:由澎湖縣府廣場出發→民族路→介壽路→順承門→中山路→中正路→縣府廣場(終點)。 四、活動注意事項: (一)本活動當日不受理現場報名。 (二)活動當天如遇天候不佳或人為不可抗拒等之因素,主辦單位將以安全為考量決定是否延期,並另行公布活動日期。 (三)參加人員須保證身體健康,請慎重考量自我健康狀況,如有心臟病、血管方面病歷者,請勿參加,否則,後果自行負責。 (四)比賽當日沿途路段實施交通管制,參加之各組選手不得有車輛(含腳踏車)陪同。 (五)比賽途中縣府設有三個加油小站,每組需沿途前往各加油小站蓋滿通關戳章(或識別物),以健走完成全程,再返回縣府廣場(終點)。 (六)各參賽人員需於當日比賽開始前20分鐘完成報到手續,並領取號碼布等物品。
弘揚孝道 三代同堂百戶孝親家庭獲表揚
【大紀元10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四日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今天在台北舉行第十四屆全國三代同堂孝親家庭表揚大會,共有三代、四代甚至五代同堂的一百戶家庭當中,與父母尊親持續同住超過二十年的孝親楷模接受表揚。
表揚大會下午在中油國光廳舉行,由弘道基金會理事長郭東曜主持,他致詞指出,現代社會小家庭愈來愈多,爺爺、奶奶、爸媽、兒女三代間的相處愈來愈少,但三代間傳承學習是培育厚實親情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弘道十四年來表揚了一千七百一十二個孝親家庭與楷模,期待透過三代同堂表揚活動,讓平凡而深情的孝親家庭故事,傳遞到每一個角落。
依照評審標準,與父母同住超過三十年的孝親家庭子女頒給孝親鑽石楷模獎,每戶一人代表,今年一共十三人;與父母同住超過二十五年到二十九年的孝親家庭子女頒給孝親白金楷模獎,一共二十八人;與父母同住超過二十年到二十四年的孝親家庭子女頒給孝親金牌楷模獎,一共五十九人。
例如,孝親鑽石楷模獎七十三歲的林金石,為陪伴一百零一歲人瑞媽媽,婉拒北京奧運桌球評審邀約;孝親白金楷模獎七十二歲的詹永安與五位兄弟住同一棟樓,就是不願意離開最愛的九十二歲媽媽。
也是孝親白金楷模獎的五十三歲陳嫮(音戶)每天與九十三歲媽媽玩猜猜我是誰以延緩失智情形並增加祖孫情趣;孝親金牌獎六十五歲何日春為曾是養女的八十五歲高齡母親完成尋親的超級任務。
今年接受表揚的家庭,孝親楷模最年輕二十六歲,最年長七十九歲,尊親平均年齡八十九點三歲,超過九十歲的尊親共有二十九人,最高齡一百零一歲,四代以上同堂家庭多達五十八戶;尊親與楷模的關係以兒女人數最多,共六十三位,其次是媳婦共二十七位,女婿二位,再次為八位孫子女;子女當中,由女兒奉養尊親的有十三位,顯示女兒孝順尊親也不落人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