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禮儀指的就是人們在長期的家庭生活中,用以溝通思想、交流資訊、聯絡感情而逐漸形成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和禮節、儀式的總稱。我國傳統的家庭道德標準是:人際和睦,勤儉持家,艱苦樸素,講究禮儀。這是鞏固和維護家庭正常關係的紐帶,也是增強家庭凝聚力的強大精神支柱。
家庭禮儀的內容和特點
一、家庭禮儀的內容
成員禮儀。家庭成員是家庭活動的主體,也是家庭禮儀的具體操作者,其地位相當重要,可以說,家庭禮儀在某種程度上即成員禮儀。成員禮儀主要指成員之間的禮儀規範,如夫妻之間的禮儀、父母子女之間的禮儀、兄弟姐妹之間的禮儀等等。其中,一個人的姓名、稱謂是一種約定俗成,並得到了大家公認的符號,緊緊伴隨著家庭成員之間的人際交往。對於稱謂應講究規範性。 儀式禮儀。家庭活動中離不開某些儀式,如婚禮、葬禮等,這一些儀式都有各自不同的一套行為準則與活動規範,舉辦者與參加者由於所處的地位、立場不同,其行為都應遵從或符合一定的禮儀規範和要求,如慶賀和祝賀禮儀、饋贈禮儀等。 待客與應酬禮儀。禮儀作為行為準則,不僅制約實施者一方,同時也要求另一方遵守規則和規範。在家庭禮儀中就涉及到主人的待客與客人的應酬的問題,這一問題從其內容來說,因為涉及的大多是家庭生活,故屬於家庭禮儀的研究範疇;從其形式來看,它也是與個人禮儀、社交禮節密切相關的。
二、家庭禮儀的特點
第一,以血緣關係為基礎。家庭禮儀主要體現在家庭成員之間,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人類社會中最為普遍的關係,以血緣關係、感情關係為核心。因此,在家庭禮儀的形成、建立和運用過程中,必須從血緣關係這一基本點出發的。
第二,以感情聯絡為目的。家庭禮儀的主要職能並非以個人形象的塑造為側重點,而是通過種種習慣形成的禮節、儀式來進一步溝通感情,俗話說的“親戚親戚,不走不親”。就是強調親友間的感情有了血緣關係的基礎,還得需要通過一定的禮儀手段來維持、強化和鞏固。婚嫁喜慶、喬遷新居、壽誕生日等種種快樂,通過禮儀的傳播,可以使更多的人體會和享受,這一傳播過程的最終目的就是加強感情聯繫。
第三,以相互關心為原則。之所以說“母愛是最偉大,最神聖的愛”是因為母愛的主要內涵是無私的奉獻、無微不至的關懷。要衡量一件事或某一行為是否符合家庭禮儀要求,只要分析一下雙方之間是否存在相互關心的成分,真誠的祝賀、耐心的勸導,熱情的幫助本身就是合乎禮儀的。
第四,以社會效益為標準。不同的時代環境、不同的區域、風俗,禮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家庭禮儀也一樣,因為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家庭活動中的許多禮節、儀節始終也是變化發展的,如封建社會的婚禮有拜堂入洞房等繁文縟節,而當今出現了許多集體婚禮、旅遊結婚等新的婚禮程式。但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要評判某一種家庭禮節、儀式是否是進步的、合乎禮儀規範的,只要看它是否能產生很好的社會效益這一標準。
三、良好的家庭環境
1、家庭關係:家庭成員之間要感情融洽、關係和諧。家庭成員彼此尊重信任、關心愛護,形成感情融洽、生活和諧協調的關係,這是些都是重要的家庭環境因素。家庭和睦,對孩子的教育和品德培養和體智美的發展心理健康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2、生活模式:家庭要有一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行為常規。諸如按時起床、休息、進餐,不吃零食、注意衛生,合理分擔家務,尊老愛幼、禮貌待人、言談舉止文明,外出辦事互通情報或留條等等,這些看似小事,但養成習慣,逐步形成家規,使全家人都能有秩序的生活。
3、文化氛圍。家庭要有良好的文化氣氛,積極健康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不僅可以調節家庭氣氛,使家庭充滿樂趣, 而且能陶冶家庭成員的思想情操和精神情趣,提高文化修養水準。
4、良好家風。家風是家庭生活活動和交往過程中,甚至時代繁衍過程中,通過長者言傳身教及其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的。家風一旦形成,對每個家庭成員都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約束規範著每個人的言行,並具有繼承性和延續性,影響極為深遠。諸如形成追求理想、積極向上,團結、和睦、民主、平等,勤奮好學、勤勞節儉,愛好健美、講究衛生等等。
父母子女之間
一、父母對子女的禮儀
對待的子女,父母負有養育和管教的雙重責任。用任何藉口去推脫其中的任何一種責任,都是為法、理、情所不容的。所以,對子女的禮儀,又主要體現在這兩個活動上。
1、悉心培養,言傳身教
培養子女,是與之有親緣關係的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子女的健康成長,有賴於父母的栽培;而子女的成才,又是父母的殷切希望。古語有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父母對子女的培養應該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在言傳和身教方面下好功夫。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在子女身上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孩子身上總刻著父母性情的烙印,他們對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不斷進行模仿。因此,父母與子女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是大有裨益的。
對於子女,父母應當誨人不倦,注重雙方的語言交談,通過彼此敞開心扉的談話,及時交流思想,並且有意識地進行批評、指點或幫助,此之謂言傳。
對子女的言傳,一方面要有耐心。不論自己多忙多累,都要爭取條件,多做交談。子女,尤其是年幼的子女,害怕被人冷落。父母若是一味只管個人的事情,而無暇顧及子女,甚至反感于對方的打攪,就會子女滿腹委屈,有害于成長。因此,父母對子女的言傳必須細緻、耐心、經常化。
另一方面,就需要真心。跟子女交談,不是為了應付責任,而是為了盡到責任,所以,交談時要力求真誠,力戒虛磊。幫助子女樹立對真、善、美的追求意識,不能失教育之本。
與言傳相比,身教有著更加現實的意義,即要求父母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有意識地發揮自身的示範作用。
… 父母對子女的培養,主要是傳、幫、帶,即傳授知識、幫助指點、帶領進步。在這一過程中,“坐著談,何如起來行?”父母的舉止言行,就恰比一面鏡子,不但可以正自己,還可以正子女。假若父母為老不尊,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當面一套,背後又一套,必將給子女帶來惡劣影響。
與其相反,父母若是言行一致,凡事身體力行,就會為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身教甚於言教,每一個做父母的人,對於自己在子女面前的示範作用,絕對不應低估或忽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說話要算數,任何時候都不要對孩子撒謊。許諾孩子的事,要儘量兌現。在這方面,中國古代教育家曾參,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2、嚴加管教,方法得當
溺愛子女或放縱子女,是父母的大忌,其最大的惡果,是使子女失去了約束,而自己也終將自作自受。因此,父母對於子女,必須負起管教之責。古人曾經說道:“子不教,父之過。”一般來講,父母對子女的管教,要注意兩條:一是對子女必須負責;二是對子女也多加理解。
對於子女,父母必須全面地負責。在生活上關懷,在學習上督促,在工作上指點,這些都是基本的倫理要求,由不得父母願意不願意或子女高興不高興。父母對子女負責,首先必須對其處處嚴格要求,發現不足和過錯,要及時予以指正,以便於防微在漸。對於子女在人際關係中出現的問題,.尤其是與他人產生矛盾瓜葛時,更不可護短,對子女的短處熟視無睹。
父母不能對子女嬌慣養,百依百順。中國今日的父母們恰恰易犯這樣的禁忌。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支援子女經常接受考驗和挑戰,培養“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能力。不要處處包為代辦,連子女的機會都給剝奪了。
或許,父母是出於無私的愛,但要知道:“嬌是害,嚴是愛”,真正對子女負責的父母,是會從子女的長遠發展考慮的。所以,父母對子女的嚴加管教,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嚴”並不是無原則的。在管教的過程中,要注意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而非以勢壓人。千萬不要動輒擺架子,隨口訓人、罵人,動手罰人、打人,對子女進行“武力鎮壓”只會帶來逆反心理。
良好的家庭環境,並不排除家長對子女的批評教育,但要講究方式方法,要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少批評、訓斥和嘮叨,儘量不要當著外人的面批評孩子,否則會使孩子覺得在眾人面前丟了臉,容易產生沒臉見人、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父母平時應注意觀察和表揚子女的優點,多鼓勵孩子。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要儘量給予答復,讓他們從小就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子女要善於抓住時機,採取正確有效的方法。但在現實生活中,在子女不求上進或犯錯誤之時,絕大多數父母親都會採取一定的方式予以教育和幫助,聽之任之的父母親極少,問題在於,有些父母親企圖僅僅以“愛心”來感化孩子,結果“慈愛”過度,變成了溺愛,不但未使子女上進或改正缺點,反而使其更加不在乎。有些父母親則對子女過於嚴厲,動輒訓斥、責駡,甚至採用暴力解決的方式,這常使子女產生逆反心理,變本加厲地做壞事。由此看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訓已經過時,但循循善誘,依然放射出理性的光彩。
因此,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應建立在態度的友善和人格的尊重之上,特別是在向資訊化邁進的現代社會,新事物、新觀念層出不窮,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胸懷大志的青年人奮發上進,學知識、學技能、學外語、學管理,學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工作也比較繁忙。
這種背景下,家長既要關心子女的衣食住行,而且還要尊重他們的價值觀念,這才有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和長遠進步。開明的父母應該理解子女的心願,適時予以指點,但決不可束縛他們的手腳,要讓孩子盡情舒展想像的翅膀,飛向更燦爛、更美好的未來。
二、子女對父母的禮儀
從總體上說,當今社會子女對父母的禮儀有日益簡化的趨勢,子女與父母的關係在向平等方向發展。年輕人都希望自己有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很羡慕和諧的家庭氣氛。其實,作為年輕人自身在家庭中的言行,對於營造溫馨的家庭氣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只是還有一部分尚未意識到這一點。那麼,作為子女對待父母,應該注意哪些禮儀呢?
1、敬重父母,聽從管教
子女對待父母,應當以敬重為先,認真做到言行一致,表裏如一,一以貫之。
與父母講話、辦事時,一定要講禮貌,守規矩,時時刻刻按照禮儀規範行事。
對於父母的批評與指教,子女應洗耳恭聽,認真接受。無論從哪方面講,父母對子女的苦-心婆心,都是父愛、母愛的具體表現。明白了這一點,即使言詞有些偏差,做子女也應該理解父母,切不可強詞奪理,當場頂撞,或是不屑一聽,揚長而去。
不要過分誇大與父母的“代溝”,更不能一味認定父母“守舊”、“頑固”、“落伍”、“糊塗”。不懂得從父母的管教中取長補短,才是最愚蠢的。
2、孝順父母,體貼老人
孝順長輩,是我中華民族為世人稱道已久的千古美德,是一個人應盡的起碼義務之一。對父母的養育之恩以“反哺”相報,乃是做兒女的天職。孝敬父母不僅指物質上、生活上的扶助和照料,還包括精神上的慰藉。
目前,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大多數父母的晚年生活仍依賴於子女贍養。這也是法律的規定,不得推辭,更不能虐待父母,也不得干涉父母的私事。父母晚年時可能身體欠佳,倍感孤獨,這種情況下更需倍感孤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老少兩代合適相處。
老少兩代相處的問題,已成為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當然,不能把矛盾簡單地歸咎於老一代或少一代。雙方的相互理解和互相尊重,是解決矛盾的基礎。
引用http://www.xxyey.com/ReadNews.asp?NewsID=10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